【前言】
"老兄,听说我当上国防部长了,怎么也不来找我叙叙旧?"张爱萍将军难掩激动之情,对眼前这位专程从江苏赶来北京的建筑工人说道。这位工人正是收到了将军的亲笔信,才特地赶来相见。
那天,他像平常一样在工地上搬砖,正忙得满头大汗,突然收到了一封意外的来信。这封信可不一般,居然是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写给他的。
信中写道:“这十多年里,我四处打听你的下落,费尽周折总算联系上了你,内心无比激动......”随信还附上了一张100元的汇款单。
这位普通的建筑工人究竟是谁?他怎么会与张爱萍将军有书信往来?更令人好奇的是,张将军为何数十年来一直在寻找这位普通的劳动者?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?
【一、参军入伍 监护病人】
赵保群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,他出生在1949年,那一年新中国刚刚成立。当时,整个国家都充满希望,各行各业都在准备重新开始,努力建设新生活。
赵保群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,但他从小沐浴在革命精神的熏陶中,深受红色文化的感染,因此很早就萌发了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志向。
年仅16岁时,他就成为红旗民兵团的一员。在团队中,他展现出卓越的能力,迅速赢得组织的青睐。凭借民兵团的举荐,赵保群顺利加入军队,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。
赵保群被派往北京卫戍区服役,他思想积极、工作踏实,表现出色,因此成功被推选为班长。
赵保群的人生轨迹因这次参军发生了重大改变。他加入的北京卫戍部队地位独特,直接受中央军委领导,负责整个首都的防卫工作。这支部队属于正军级编制,在北京老百姓口中,常被亲切地称为"御林军"。
作为农民子弟的赵保群,这份荣耀让他倍感自豪。那时,许多高级将领驻守京城,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首都的安全无虞。
赵保群当时一心想踏踏实实地工作,打算在这个岗位上干到退休。然而他并不知道,这次参军入伍的经历,将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。
1972年5月的某天,赵保群被带到卫戍区办公大楼,一位高层领导亲自接见了他。领导向他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:负责看护一位病患。
这位患者名叫张续,他的护理条件相当特殊:完全隔绝与外界联系,禁止讨论任何社会热点话题。就连家人探望时,进出的具体时间、交谈的内容都要受到全程监控,并且会被详细记录在案。
这种所谓的监护,根本起不到照顾病人的作用,反而更像是在盯梢。赵保群接到命令后,二话不说,马上领着5名战士直奔医院。
眼前的监护对象让他满腹疑问,这个病人看起来平平无奇,却需要如此严密的看管,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。
一位面容憔悴、体质孱弱的老者,全身多处出现了水肿症状,此刻正躺在手术台上进行下肢治疗。
赵保群心里清楚,在军队里就得守规矩,不该打听的别打听,上面让干啥就干啥,照着做准没错。他压根儿没想到,眼前这个自称“张续”的病人,来头可不小,正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勋张爱萍将军。
【二、对张爱萍照顾有加】
在照顾张爱萍的日子里,赵保群逐渐与他有了更多接触,时间一长,他意识到这位老人并不简单,和一般的伤者大不相同。
赵保群多次目睹了这位老人接受审讯的场景,然而张爱萍始终一言不发。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不可动摇的坚定,这种坚毅和正直,正是革命者特有的品质。
赵保群心里暗自琢磨,这位老者到底是什么来头,可他并没有多嘴,只是默默地执行着上级的指示。
随着时间推移,赵保群在与张爱萍相处时,逐渐察觉到她身上更多优秀的品质。在照料张爱萍的日子里,他们相处得越久,赵保群就越能体会到她为人正直、心地善良的特质。
赵保群照料张爱萍时格外用心,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天性善良,更源于他对张爱萍高尚人格的钦佩与向往,这种精神境界着实令人肃然起敬。
每当张爱萍因病卧床无法自理时,赵保群总是默默守在身旁。吃饭时,他会耐心地一口一口喂到嘴边;需要如厕时,他会细心搀扶,或是体贴地端来便盆,待张爱萍用完后再轻轻端走。这些细微的照料,日复一日地持续着,从未间断。
赵保群对张爱萍的照料始终尽心尽力,从未抱怨过辛苦。即便在酷暑难耐的日子里,只要张爱萍提起“老家的西瓜该熟了”,赵保群就会毫不犹豫地买来,亲手喂给他品尝。
然而事情出现了转折,张爱萍在服用了一剂中药后突然失去意识,口中不断溢出白色泡沫。幸亏赵保群及时发现异常,迅速找来医生进行紧急救治,这才把张爱萍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。
后来才得知,张爱萍服用的中药里竟然混入了洋金花籽,这是一种剧毒物质。赵保群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,立即找医院讨要解释。院方给出的说法是,这些有毒成分可能是从上层药柜意外掉落的。
然而,赵保群对院方的说法并不买账,双方因此发生了激烈争吵。最终,张爱萍派警卫将他劝回,并叮嘱他不要再继续争论下去了。
他平静地说:“既然选择了革命这条路,我就做好了为它奉献一切的准备,哪怕是生命也在所不惜。”
赵保群听完这句话,内心深受触动。尽管他并不清楚自己守护的究竟是何方神圣,但能够与这样一位信念坚如磐石的革命先辈相遇,他深感这是自己一生中难得的幸运。
不久之后,赵保群突然接到调令,被安排离开医院,并且被告知不能再与张爱萍见面。直到这时,他才恍然大悟,原来那位他一直称呼为“张续”的人,竟然就是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张爱萍。
【三、苦寻多年 难以忘记】
赵保群心中充满遗憾,离开时没能再次探望张爱萍,只能在病房外肃立,向他致以无声的军礼。
赵保群归队后,因在“监护”阶段违背了上级指令,不仅失去了晋升的机会,还接到了退伍的命令。
赵保群虽然不得不告别军营,离开了首都,但他内心对军队生涯的眷恋并未消减。面对上级的指令,他只能选择服从,无法抗拒。
他最终选择回到江苏海安县老家,在当地做起了建筑工地的体力活。虽然这些年一直惦记着张爱萍将军的健康状况,但他从未向旁人透露过这段特殊的经历。
赵保群在村里听到广播时,才了解到张爱萍将军已升任国防部长,这让他感到无比振奋。
张爱萍将军自赵保群离去后,始终没有停止对他的寻找。康复并重新履职后,他时常回忆起住院的那段日子,那时正是赵保群一直陪伴在他身边。
这十多年来,我一直在四处打听赵保群的下落。后来,我找到了他以前待过的单位,才知道他已经不在北京工作了。
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,要找到一个人简直比登天还难。他隐约记得赵保群是江苏人,便趁着1974年去南京看病的机会,托好友吴邦义帮忙打听。可惜,多方寻找依然没有结果。
1986年农历新年初五,在当地百姓的协助下,吴邦义成功寻访到赵保群的住处,并将张爱萍将军的亲笔信函以及100元现金转交给了他。
得知张爱萍将军仍记得自己,赵保群心情异常澎湃。时隔多年,他终于在1987年应将军之邀,专程赴京与其重逢。
重逢的那一刻,两人紧紧拥抱,泪水夺眶而出。张爱萍得知赵保群在工地上干着搬砖的活计,忍不住问道:"你明明知道我已经当上了国防部长,怎么不来找我呢?"
赵保群表示:“我其实很想见见领导,但知道您日理万机,就不敢轻易打扰。”他这种不张扬、懂分寸的做法,让张爱萍夫妇颇有好感。
在张爱萍将军的提携下,赵保群顺利进入海安工商所任职。他始终铭记将军的期望,在工作中勤勉尽责,屡获嘉奖。张爱萍将军的高尚品格深深感染了赵保群,使他始终保持敬业精神,在岗位上做出了出色表现。
【结语】
张爱萍与赵保群虽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,但两人都特别讲情义,性格刚正不阿,这种相似的性格特质让他们彼此欣赏,产生了深厚的默契。
他们展现出的崇高精神品质,是我们年轻一代应当效仿和发扬的典范。
下一篇:没有了